首页 > 

宫崎骏和新海诚作品的不同在哪里

时间:2024-04-20 10:46:15 浏览量:47145

新海诚师傅是宫崎骏吗

宫崎骏和新海诚作品的不同在哪里?

其实呢,宫崎骏做的动画是走国民向的,比如《龙猫》《千与千寻》《起风了》《幽灵公主》《哈尔的移动城堡》《天空之城》等等,每一部里面的剧情总是引人入胜,它们有的是揭示社会现实,有的是反映童真,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观看,当然不得不说,里面刻画的动漫形象真的很不错,让人喜欢个不停(小编我瞬间变成了他们的迷妹呢!)《哈尔的移动城堡》哈尔《千与千寻》白龙

而新海诚的动画呢,受众更多的是年轻人,像中学生和大学生居多。内容上倾向于刻画男女青春懵懂的爱情!特别是昨日上映的《你的名字》!欢迎各位来藏图(⊙o⊙)哦!

宫崎骏和新海诚的动画有哪些不一样?

老是看到有人把宫崎骏和新海诚放在一起,我能想到的首要原因,就是这两位导演在中国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电影票房相当不错。但其实就作品选题的方向、动画的风格、以及想要传递的消息,差别还是蛮大的。

不同时代赋予的创作条件:

宫崎骏出生于战争时期,家族的富有并没有带给他多大的荣誉和愉快的记忆。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所说的:在他四岁半的时候,曾碰到一次空袭,当时邻居一位妇女抱着她的孩子跪着请求他的家人,一并把她带走。当时车上还是有剩余的空间,但叔叔却冷漠地把车开走了,所幸的是他后来听说那对不幸的母子最后还是活下来了。

这件事情带给宫崎骏的震撼不亚于战火的袭击,当国家民族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家庭却依旧无动于衷地留恋这份通过战火获得收益的安逸。战争的残酷以及家人的冷漠,从小就在宫崎骏的心中埋下了种子,这份反战的心理一直到了他步入漫画界,才有了宣泄的空间。

我曾经在《红与黑》的序言看到一句话,我们之所以得看战时文学,是因为我们生来浅薄。所有描述战争、描述不幸的作品,都只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其他方式去了解世界的另一面。情怀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领悟出来的。

启发宫崎骏动画之路的是《白蛇传》,而最开始影响宫崎骏动画生涯的恰恰也是制作该作品的东映公司。东映在日本二战时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动画大师,同时这里也有它独特的运营模式。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anime”代替“Japanimation”,这个词汇的转变也意味着日本动画开始渗透于世界各国,凭着文化输出,在国际地位争取到了一定的说话权。

宫崎骏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恰恰是在为日本动画打下基础的东映,他的动画思维也在这种的氛围下慢慢形成。

20世纪9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的助攻推动了数码技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地加速了动画界的发展。一开始的动画制作工序基本靠手工,但随着技术的引进,动画制作过程中节省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

1996年大学毕业的新海诚,恰好赶上了动画革命新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场改革:就是谁都可以制作动画的时代来临了,时至今日,单靠一台电脑和一些软件,就可以完成动画制作的整个流程,从作画配乐到剪辑,这种高科技低成本的动画制作也问世了。不过要说更加有意思的是,新海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falcom游戏会社,这是一家于1981年成立的电子游戏软件公司。

新海诚在这里只有负责的是游戏的片头动画和宣传动画,这种讲究精致画面和柔美音乐的工作特点,为新海诚转身投入动画行业铺好了路。新海诚的时代里,社会安定,网络的存在明面上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实际又疏远了人心。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里,情感成为了新海诚作品的主流思想。

动画叙事风格的比较

博德维尔曾说:叙事是依观众对同一性的追求,为满足观众、改变观众、挫折观众或打败观众组织而成。

看过宫崎骏作品的小伙伴,会发现宫崎骏的作品是具有典型的叙事性商业电影必须拥有的成熟叙事模式,整个剧情都遵循小说的模板,按照开场-发展-高潮-落幕这种传统的叙事模式,有点类似于法国文学家欧亨利、莫泊桑的写作风格,这样的好处是能够完整从容地讲好一个精彩的故事,也能巧妙地调动观众的情绪,达到传递信息的效果。

如果用精彩的小说来形容宫崎骏的作品,那么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定有一个完美的舞台。大部分的文学作品的舞台其实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千与千寻》是汤屋世界,《哈尔的移动城堡》是魔法城堡,《天空之城》是天上的神奇景观……

这种别具特色的舞台设计,再配合情节的起承转合,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商业电影的成熟叙事模式。空有理念的作品是无法打动观众的,为了避免陷入“唐僧式说教”,宫崎骏的所有作品理念都融入了具体的细节。如《风之谷》女主角娜乌西卡取名于《奥德赛》一名梦想公主,《千与千寻》巨婴的尿布上的【boh】、汤屋的【yu】都分别折射了人物身份和建筑功能,在《哈尔的移动城堡》则通过脸部的线条增减来反应主人公的心态变化。

不同于于此的是,新海诚的作品则是走探索性的叙事结构,叙事风格自由,更像是散文或随笔,故事没有一波三折,不具有戏剧化效果的转折或者点睛之笔。

这种更强调美的享受的作品,很快就在商业电影当中脱颖而出了。无论是雏形的《星之声》,还是后期大火的《秒速5厘米》《你的名字》,都是以第一人称为切入点,并采用了大量的独白,再加上倒叙的镜头语言,更加容易在平缓的情绪中捕捉到不易察觉的悲伤情绪。

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发现他其实更擅长制作短片,《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一直被诟病的恰恰是动画的节奏,卡的不是很好,所以造成观感受到影响。后期新海诚在作品很聪明选择扬长避短,如《秒速5厘米》运用的是新型散文结构,由三个短篇构成了一个长篇,通过三个不同时段的恋爱观、价值观以及环境去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多样的贵树。

这种独立故事分段的设置,既增强了叙事结构的层次,又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国漫《肆式青春》也是运用了这种新型散文格式,不同的是,由于对短篇故事的节奏掌握不够成熟,从而导致故事能达到的深度有限。

宫崎骏跟新海诚的动画作品都是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前者的极端是指动画背景的恶劣环境,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强悍的爆发力;而后者的极端是指动画氛围的运用,追求的压抑下激发的哀伤情绪。

在一定时期,唯美悲伤的情绪成为众多作品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话有《悲伤逆流成河》《夏至未至》等,国内感伤文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单说平台就有青年读者、花火萤火不下三十几家。

动画视听风格的比较

  • 场景还原

日本不少动画电影都是实景取材,这两位动画大师也不例外。新海诚的作品虽然画面精致唯美,但事实上还是能很明显从中找到生活找得到一模一样的原型,在建筑风格这方面,很明显新海诚是现实主义;宫崎骏的作品整个风格会偏向于浪漫主义,哪怕是找得到原型的千与千寻,和现实景观还是有区别的,以及我们熟悉的哈尔的城堡建筑思维设计其实是源于北欧,是宫崎骏想表达对欧洲小镇瑞典的喜欢。

  • 造型设计

新海诚笔下的人物都是偏日本美式少年风,主角的身体比列格外完美,腰线突出,体型偏瘦,整体看上去就是很修长,人物的脸部特征反而并不明显,一般都是大眼睛、樱桃小嘴,瓜子脸。同样的类型作品还有《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最终幻想》等。

宫崎骏的造型设计其实更偏于浮世绘绘画,人物形象很朴实,五官圆润,线条比较粗糙,缺少棱角,早期的日本动画大师大多都是采用这种绘画风格,如《千年女优》《怪医黑杰克》等。不过宫崎骏的人物绘画也并非一成不变,如《哈尔的移动城堡》哈尔和苏菲一开始走的就是【美少年式】画风,到后期哈尔回归到孩童的状态时,又变回了“浮世绘画风”。

  • 光彩与色彩的运用

在宫崎骏作品当中,光影是作为一个渲染气氛、表达情绪的工具存在。如《龙猫》在森林斑驳交错下等公车,借助光影,使画面丰富又有层次感,在《风之谷》中,借助温柔的光线来展现腐海的神圣和安宁……大多数情况,宫崎骏更多是通过光影去展现一个大的环境。

而作为游戏制作动画出身的新海诚则格外痴迷光彩的运用,在《秒速》当中,通过忽明忽暗的电车闪烁点来表达主人公复杂、焦虑的心境,在午后的安宁中,均匀地分散光线的明暗,从而来展现人物麻木的状态。除此之外,新海诚格外偏爱细腻多层次色彩,如白雪皑皑的夜晚、樱花飘洒的午后,夕阳落日的单线色调……

《菊与刀》中提到了,日本小说和喜剧很少有大团圆结局,主角一般都具有自我奉献精神,这就是日本物哀的一种美学理念。新海诚的作品体现的恰恰是这种物哀审美,他作品当中经常使用到的两种物品--樱花和雪都是物哀美学的象征之物。

最早将物哀延伸开来是《源氏物语》,最早促进樱花精神和物哀美学挂钩的是武士道理念,最直接将雪送到物哀美学上的是川端康成,而新海诚是用自己的动画审美理念将民族美学引出国门。不同于新海诚,宫崎骏的作品也具有物哀美学,只不过更多是对原始生活的怀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