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很多四川人说自己的祖先是湖北人

时间:2024-04-18 22:57:27 浏览量:90089

四川农信官网设备解绑

为什么很多四川人说自己的祖先是湖北人?

湖广填四川,湖广古代就是指湖北湖南,不包括两广,而移民四川的湖广人,主要是湖北人,准确讲,是来自湖北孝感、黄州、麻城等地的人,四川和湖北,很多生活俗语,都是一样的叫法,譬如上厕所,都叫“gai手”,上街叫“上gai”,鞋子叫"hai子",红薯叫做“苕”,等等,都说湖北湖南是一家,其实湖北湖南相差很远,湖南靠近湖北的,常德、洞庭湖、岳阳跟湖北一样,其他地区,湖南跟湖北相差甚远,湖南很多人来自江西,湖南跟江西更亲近,而湖北跟四川跟亲近!!!

直辖之后,重庆人还是四川人吗?

直辖后肯定不是四川人了 ,这是脚趾拇都想得出的常识。重庆经历过三次直辖 1997年准确地讲应该是恢复直辖。两次分别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被升格为院直辖市,同时四川省政府从重庆搬往成都;第二次是重庆解放作为西南局所在地直辖一直到1954年大区撤销,重庆划入四川。1954年到1997年户口簿上都是四川重庆,说自己是四川人很正常,1997年再说自己是四川人要么是脑壳有包要么是在外地想攀个老乡套个近乎而已。作为地理概念的四川盆地不具有身份法律意义,可以说是这方的人 ,就如同我们把长江下游的人统统称为下江人一样的。所以四川人重庆人又不是特权人,有啥为一个名份撕逼的?

奇了怪!四川农村那些七老八十的老头子头上为什么要包裹一条白布?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的老人便是一个头裹白帕子的老人,原型为大巴山地区的四川老人。包白帕的老人刻在了许多人记忆中,如今在许多老照片中还能见到老人包白帕这一民俗风情。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在农村,平时人们都很忌讳丧葬用品,而老人包头的白布与孝布无异,就不觉得晦气吗?难道真是替某人戴孝?

一、头裹白帕子的习俗

不仅是四川,南北方不少农村地区都有包帕子的习俗,只是云贵川地区包帕子的包法有点特别而已,与陕北老百姓包白帕子造型不同,四川老头上的白帕子可达两米长,包裹得紧实。刺楸小时见村里的老人无论男女,都有包帕子的习惯,男的包白帕,而女的则包青帕。女的包帕子可理解为爱美而装扮,那男的为啥子又要包帕子呢?

在四川一些乡下,上了年纪的四川男子装扮极具特色,他们头缠白布,身穿青布长衫,脚穿布鞋,腰间别着烟杆,有时则将烟杆插到头上白帕子里,与四川袍哥造型别无二致。裹头的布有白色、黑色、青色、杂色和红色,但以白布居多。据刺楸观察,头裹白帕的习俗多流行于老者。目前头包白帕的习俗在改变,大部分老人已改戴帽子,只在偏远农村偶尔也能碰到少数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还在裹白帕子。

二、头裹白帕的缘由

三星堆青铜像中就有缠头的,但四川老者头裹白帕的习俗从何时而兴起,现已无从考证。由于民间习俗在不断演变中,所以头裹白帕的原因可能是方面的。刺楸曾问过不少老者,原因也是五花八门,谁也说不清道不明,刺楸分析,原因有六:

1、作帽子用。古人蓄发,有权势地位的人束发后戴帽子,而以前穷人买不起华丽的帽子就只有拿白布来代替了。刺楸的爷爷在世时也总爱头裹白帕子,曾明确问过其中原因,说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当帽子戴,习惯后不包裹还不自在。

2、物尽其用。参加丧事酒席,主家会回赠每家宾客一条长长的白色孝布,弃之可惜,而以前务农经常干体力活,孝布裹头上既可吸汗,避免汗水流眼睛里,还能别烟杆。到了晚上可当洗澡帕洗澡。

3、保暖防风。四川盆地湿热重,老年人为避免中头风而脑壳痛,所以用白帕裹头,防止湿气入侵。但你说冷吧,那些老者一年四季都用白帕裹着,所以绝不仅仅是保暖防风那么简单。

4、与湖广填川有关。从湖广入川路途遥远,老祖先之坟墓不能随迁,且沿途死者众,活着的人不能留下来守孝,披麻戴孝又多有不便,把孝帕裹头上更方便行走,后来忘了解下,入川后就继续戴着以长孝纪念自己逝去的亲人。类似的习惯还有四川许多老者走路时喜欢将双手背握在背后,犹如捆绑手膀的姿势,据说因为以前是被押绑入川的。

5、纪念诸葛亮。好些人说四川老者头缠的白布是孝帕子,是为了给诸葛亮戴孝。刺楸认为,为诸葛亮戴孝的说法有点牵强,因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人物,而如今的川人大都是湖广来的移民,本地川人比例很小。

6、保留汉家衣冠。清朝时,留头不留发,男子只能剃头,早期是金钱鼠尾,看上去和光头无异。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画像,头上就包了一块青色的帕子。刺楸认为,或许与这些士人一样,四川老者起初包帕子既能变相地留住汉家衣冠,又可把丑陋的光额头裹住。

以上就是刺楸对四川七老八十的老头儿头裹白布的分析,要是觉得回答得挺好的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听说以前很多四川人都是广东人过来的,那为什么没把方言带过来?

说四川有很多人原籍是广东人,甚至说四川人很大一部分来自广东,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这主要是对“湖广填四川”这句话的误解。现在大多数人望文生义,以为“湖广”就是两湖两广,即湖南、湖北和广东、广西。其实是不对的。

何谓“湖广”?“湖广”之名始于元朝。元朝开始实行省制,全国分设十一个行省(行中书省),其中之一叫“湖广行中书省”。该省包括湖北、湖南、广西和海南,但不含广东。明朝改行省为布政司(承宣布政使司)。设有湖广布政司,但民间仍称“湖广省”。明朝的“湖广省”不再含广西及海南之地域,只有湖南和湖北。清朝省份与今大体相当,而湖南省和湖北省合称两湖,但官制仍按旧称设“湖广总督”(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民间也习惯称两湖为“湖广”。可见,“湖广”之称谓从来就没有广东的份。实际上,自明朝起,“湖广”已成为“两湖”的专称或别称。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主要发生在清代之顺治(末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初期)五朝。主要原因是因为明、清更朝期间之战乱让四川人口从600万急剧减少到不到十万人。而“蜀道难”让人口自然地迁入成为不可能。面对四川广袤的土地无人开发耕种的可惜状况,清政府发动了人口大迁徙的运动。

为了大量迁入人口开荒耕种,清政府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迁入人口开荒出的土地四年内免田地种植税,在四川出生的人口免人头税。因此,仅仅几十年,至康熙三十二年,四川人口就增至290万。

所迁入之外地人中,据清末的《成都通览》记载,两湖(湖广)籍比例特别大而广东籍的不算多,比云贵籍及江西籍都少很多。迁入人口之来源还有安徽、福建、广西、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甘肃等地。

所以说,四川是有不少原籍广东人,但说四川很大一部分人原籍是广东,则完全是对“湖广填四川”的误解。

至于四川没有广东方言流传问题,显而易见之其一就是广东籍人口不够多,形成不了气候。其二是迁往四川的广东人大部分都是粤北山区如韶关、梅州、河源(原惠阳地区)、清远等地区的客家人。而珠江三角洲平原讲粤语的“广府”人,迁往四川的很少,该地方的人大多都是不愿意迁去四川的。所以,人们就感觉不到四川有广东方言流传。其实,客家话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在四川是有流传的。

为什么从前四川不管男女都会在头上包白头巾呢?

 我记得我家大爷二爷以及周围年龄大的人,他们一年四季头上裹带着白帕子(白头巾)。是绕在头上的白色长条布带,四川话叫“孝帕子(孝帕儿)。常年扎还头上,天热也不取下来。听老人们说,戴这个“孝帕儿”是纪念去世的老人。也说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诸葛亮。我们老家就在自贡泸州宜宾一带,以前这带长江叫“沪水”。尚有“七擒孟获”的遗址。听老人们说,这个地区居住着一个称为“都掌”的部落(僰人),他们创有“铜鼓文化”和“悬棺文化”。当年诸葛亮进入以攻心为主,执行民族亲善政策。建造“瓦顶房”以改善当地人的洞穴居住条件,后来僰人把瓦顶房称为“诸葛屋”。诸葛亮去世之后,该地区少数民族为了深切悼念诸葛亮,乃长期扎白头巾以表感怀,并称之为“诸葛巾”。后来都掌部落逐渐迁往四川宜宾地区居住,与汉人日渐交往,他们扎白头巾以怀念诸葛亮的风俗也渐为汉人所效法,于是这个风俗就在四川人中世代相传了一千多年甚至到如今。不过,现在基本上不见人再在头上戴“老帕儿”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画的《父亲》头上就是《孝帕子》。

您有没有接触过四川人,在您的印象里四川人怎么样,为什么?

我是货车司机,经常跑四川!说起四川人就感觉挺亲切的,四川人性格爽朗,说话温和,待人亲近,办事不拖泥带水,诚信,诚实,说到做到!真的感觉四川人挺好的!还有四川女人能干,漂亮,白嫩白嫩的

四川人是从哪里迁移到四川的?

明初,北方从西向东移民,典型的是洪洞大移民,其实洪洞只是个中转站。明初,南方从东向西移民,典型的是江西填湖广,其中湖广也是个中转站。只不过,这个中转站要比洪洞大的多,久得多,跨界两个朝代!题主所说的四川人其实应包括重庆人,他们的来源,历史有个名词叫湖广填四川,其实还有个词叫湖广入四川。说到底,其实是江西填四川、江西入四川!当然,这是迁入四川的主要来源。准确来说,四川人口则由本地少量土著加湖广移民加外省移民构成。

人间乐园——四川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文明起源很早,早在前1045年这里就建立了蜀国。因为四川富庶而易守难攻,盆地之外就是崎岖山路,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这里立国的王国,出则可以汉王成汉皇——汉太祖,入则有刘备建季汉(蜀汉)——汉烈祖。这里就像世外桃源,充满着祥和福乐。故而四川自古物华天宝,人丁兴旺,才子美女辈出。像司马相如、苏轼、武则天、宋朝的武则天刘娥,而且她们不仅是美女还是秒杀男人的女汉子。而到宋元之际,这里遭遇了劫难。到了明朝初,四川迎来了第一次移民——湖广入四川。

湖广入四川

1236年,蒙古西凉王阔端率部南下侵川,大肆杀伐,使蜀地仅剩一州(夔州),一府(顺庆府)。以至于宋理宗对大臣赵熙暨说:为了拯救蜀地,朕几乎天天与重臣商讨归复之事。1237年,南宋收复成都。1239年,蒙古再度来犯。在反反复复50多年(1227年-1279年)无数次的拉锯战中,蒙古(元)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抵抗,他们也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屠杀。宋人笔记《三卯录》记载:蒙古(元)军,将四川人五十个人分一队,逐个用刀刺杀。为防止活口,还要检查进行二次刺杀,仅仅是成都城内就有140万骸骨。南宋(《宋史》载)四川地区(含重庆)约408万户,到了元朝(《元史》载)四川地区(含重庆)约14万户。按一户5人计算,约减少人口1930万人!再加上元末明初起义军在四川的混战,导致四川出现人口危机。怎么办?

湖广入四川!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不服陈友谅弑君夺位,西入蜀地建立的大夏国。他为四川带来了湖广籍将士20万人并要求携带家属。而且明玉珍曾两次征召湖广民众入川,还吸引了一些难民。历史记载追谁夏太祖明玉珍的湖广民众以孝感居多,耐人寻味的是明玉珍的后人却做了朝鲜人、韩国人。福垊估计一共有70万人左右。此后朱元璋灭了大夏国后,将夏太祖的儿子明升还有汉高祖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送给了朝鲜李朝。明太祖也曾鼓励湖广民众入川,从明初到明末这样小规模地充实着四川的人口,这就是湖广入四川。福垊之所以用入字,那是因为这种移民基本自愿性较强。那为什么说小规模充实四川呢?因为两广人口因为战争因素也是人丁凋敝啊!于是也就有了江西填湖广之事。

江西填湖广

湖广地区在元末是起义之地,像宋世宗徐寿辉、汉高祖陈友谅等他们都是湖广人。连年的战争使人口锐减,民众或者充军被杀,或者成为难民而死,或者逃亡到他地。后来,朱元璋又跟陈友谅也是在湖广境内厮杀。明朝一统天下后,皇帝下诏:北边强制由西向东移民,南边强制由东向西移民。江西距离湖广最近,对了,湖广这里不包括广东、广西啊。自然而然就成了江西填湖广的主要人口来源。此外还有皖、苏、浙、闽、鲁、晋、秦、冀甚至川地迁移到该地。川人迁移到该地,那是朱元璋收编明玉珍将士回家就业的手段,一些都为了消除隐患。

湖广填四川

明末农民起义,明清之争再一次给四川人带来了劫难。有大量史料证明,大西皇帝张献忠屠蜀。关于张献忠屠福垊认为,他的确罪恶滔天,但说都是他作的恶,不免有些武断。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嘛!清朝和元朝一样,历来有屠城的习惯,应该说在屠川上,清军也是存在这种恶劣的罪行的。更加上一些灾荒瘟疫导致的人口锐减。这就导致四川人口再次出现了危机,于是取得天下的清朝决定——湖广填四川。

《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是康熙帝通过政策鼓励外加强制,令距离四川最近的楚人入蜀。其实楚人(湖广籍)在200多年前就是鄱人(江西人)。福垊认为就是用江西填四川的说法也不能算错。康熙是怎么鼓励移民的呢?康熙把吸引移民当成官吏升迁功绩。对于民众,康熙规定,移民到川后,开垦荒地五年后再收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什么意思呢?生再多的孩子,也不加人头税,为的就是安居乐业。此外还有经商、逃难、访亲等湖广人移民到四川。

他省填四川

在清朝,共有来自17个省的民众移民到了四川,但主要还是四川邻近的几个省份。一图胜万言吧。

谢谢大家,感谢指教。

汉中民间一直盛行“四川填陕西”的传说,真实的史实是怎样的?

实际上,汉中民间盛行的“四川填陕西”,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继续,谓之“湖广填陕南”。

汉中地区虽然是陕西的一部分,但地理位置却离四川很近。这块地方,自宋朝末年一直到清朝建立,可以说饱受战火涂炭。先是宋金战争,继之宋蒙战争,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满清与明朝的战争,都对这块地方大肆杀戮。从而使四川、汉中地区由人口密集的天府之国,变成荒无人烟的鬼城。沃野千里却人口稀少。以汉中地区的汉阴县为例,明朝万历年间“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明朝末年则“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基本变成了无人区。据专家统计,到清康熙年间,陕南地区百分之七十的人民死于战祸或移民他乡。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提出向四川一带移民的建议,得到康熙批准。于是圣旨一下,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十余个省市开始向该地区移民。

除了行政命令之外,汉中地区的移民主要靠优厚的国家政策,吸引人们前来垦荒。这里赋税较低,地租极轻,对无地耕种的流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大规模的移民,这里变成了“十家九客户,百年土著无”。移民经历了很长时间,对当地人民形成了深刻印象,所以从祖上就开始相传,不让后人忘记我们来自哪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传说。“四川填陕西”的说法,估计便是当年湖广填陕南的误传。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湖南人和四川人都爱吃辣,是因为系出同源吗?你怎么看?

其它我不知道,四川人湖南人都喜欢吃辣椒,毛主席,邓小平都喜欢辣味。我祖上是湖广填四川的。四川,湖南都把辣椒当调剂胃口的主要调料品。四川气候多潮湿,湖南我不了解。也许同样需要辣椒去湿驱寒吧。谢谢邀请。

泸定桥13根铁链一万多个铁环40吨,在三百年多前是如何建造的?

泸定桥又被人叫做大渡桥、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大渡河,建成于康熙年间的1706年。康熙当年有感于川藏地区交通不便,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特意颁下谕旨修建了泸定桥。

泸定桥全长103米,桥宽3米,整座桥由9根铁索为底,两边各2根铁索作扶手,总计13根铁索组成。这13根铁索一共使用了12162个铁环连接而成,总重量达到了四十多吨,平均每个铁环的重量超过6.7市斤。如此重的铁索,在那个工程器械并不发达的年代,工匠们是如何将铁索拉过大渡河,将两岸连接起来的呢?

当时建造的工匠们本来也为这个问题烦恼,但是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方案,说先在两边建造桥墩,桥墩内设置转盘,然后拉一根粗壮的绳子先连接两边,在绳子上套上一定数量的竹筒。接着把铁索一节节地穿过竹筒,然后对面转动转盘,慢慢地将绳子拉过去,铁索自然也就跟着过去了。铁索到达对岸之后,再将铁索固定在转盘上,转动转盘,调整铁索的弧度即可。

工匠们照着那个人说的做,果然成功了。泸定桥建成之后,康熙皇帝还特意为它题了名,刻在石碑上,立于泸定桥旁边。

据说,由于这座桥是康熙皇帝亲自下令建造的,所以当时负责督建这座桥的四川提督岳升龙,对这座桥的质量把控很严格,他命令制造每个铁环的工匠都必须将自己的名字刻在铁环上,如果今后哪一个铁环出现了质量问题,就要找哪个工匠问责,轻则处罚,重则处死。所以工匠们自然不敢怠慢,最后保质保量地打造好了每一个铁环。这也是为什么泸定桥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至今依然能够使用的原因之一。

与泸定桥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很多。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曾今在大渡河率领三万将士与清军在此交战一个多月,最终石达开没能赶到泸定桥就被清军围困,导致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途经大渡河,面对国民党的前后追堵,毛主席下令强渡大渡河。这个时候,22位英勇的士兵自愿组成突击队,成为飞夺泸定桥的排头兵。后来,红军成功渡过大渡河,而那22位英雄大多数都葬身在了大渡河。由于当时事发紧急,参入突击队的人员名册都没来得及记录下来。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知道他们其中8个人的名字。其余14人我们连他们是谁,来自哪里都不知道。8个英雄的名字分别是:

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泸定桥除了保留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制造技艺之外,也记载了我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座桥,也是一种不屈服精神的传承!

张献忠屠川六万万,清军面对荒无人烟的川地,为何还用二十年?

脑子坏了,还是写错了六万万人是六个亿那,当时总人口是多少,张献忠能狂杀6O万人就很凶惨了,从当年湖广填四川看,确实地广人稀,到什么成度不知道,最少几十万人是有多。

成都市电子眼处理新规出台,网上可以绑3个他人驾照,具体章程是怎样的?

老司机、黄师傅们看过来!!!

今年1月底,成都市交管局发布消息称,为进一步规范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严厉打击买分卖分行为,公安部交管局统一对全国电子眼处理系统升级。

原计划从3月1日起,通过便民渠道处理他人车辆记分电子眼的需要进行绑定,绑定成功后才能继续使用便民渠道处理。

随着3月临近,不少市民“慌了”,打算趁新调整到来前用家人驾驶证把电子眼记分处理了。

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新规理解有误,这只是便民渠道的一个小调整,其它渠道没啥变化,而且原定于2018年3月1日未绑定不能处理非本人机动车电子监控交通违法的交管措施,已延长至2018年9月1日。

根据此前调整规定,通过手机“交管12123”可绑定一个非本人的驾驶证,但现在有了更便民的变化。

“9月前,不管驾驶员绑定与否,都能按以往方式处理电子眼记分。”对此,交警一分局民警吴晓乔介绍,最新的调整中,网上绑定更为便捷,“现在通过‘交管12123’APP可同时绑定3个非本人驾驶证,以及自己的驾驶证对电子眼记分进行网上快捷处理,并能办理其它更多交管业务。”

同时,成都交警正进一步拓宽窗口面签渠道,方便市民就近办理,具体办法将及时告知。要注意的是,新增非本人名下机动车交通违法网上处理渠道后,驾驶人在交警分局、大队窗口处理交通违法,处理流程及条件不变。

此外,成都交警提醒,9月1日实施的电子眼处理调整,只是帮他人处理电子眼记分的便民渠道调整,其它如前往分局处理等方式都没有变化,“请广大驾驶员不要扎堆排队,建议选择更便捷网上处理方式。”

其他热点解答:

1.9月前没有绑定的,处理他人电子眼违法该咋办?

2018年9月1日前,处理他人车辆电子眼交通违法仍然可以直接在便民服务渠道(蓉e行、交管12123手机APP、警邮便民服务站、银行自助机、交警窗口自助机)直接办理。

2.现在有哪些渠道可进行绑定?

主要为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市民可通过下载“交管12123”APP,按照提示流程在晚上就能进行绑定,最多可绑定3本非本人驾驶证。线下,则可前往交警各分局,带齐相关资料进行绑定,同样只能绑定3本非本人驾驶证。

3.9月之后还能绑定吗?

不管9月前,还是9月后,都可以申请绑定。但要注意的是,通过便民渠道帮他人处理电子眼记分的,只能处理绑定后的电子眼记分。

4.绑定数量是有限制的吗?

一个人最多只能同时绑定3辆其他人的车辆,一辆车也最多也只能同时绑定3个其他人的驾驶证。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历史累计绑定其他人的车不能超过5辆,超过后就不能再绑定了。

你见过身边最惨的人有多惨?从一出生就命运多舛的,整个人都是伤痕累累的,性格也反常?

小时候的一个邻居,一个小男孩,比我小几岁。他和他妈妈是我认为的最惨的人。

小男孩出生的时候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在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意味着生活的物质水平是缺乏的。印象中小男孩的幼年时期没怎么穿过男孩的衣服,都是捡他的两个表姐的女孩衣服穿。

后来那孩子上小学了,他爸出轨了。他妈是个非常老实的女人,没啥文化,但性格温柔,从不与人争吵。所以,他爸出轨后也像是有理一样,有事没事就爆打他妈,也打他。

家庭不和谐,小男孩的心思就不在学习上了,成绩很差,读到初一就辍学了。他妈看儿子不上学了,自己也被打怕了,也不想看到他老公整天和那小三出双入对,于是远走他乡打工去了。

小男孩就被留在了他外婆家。他外婆不太喜欢这个小男孩,也许是因为他爸的原因会有点迁怒,也许是因为他妈的太老实。他外婆最喜欢的是他的两个表姐,他外婆大女儿的两个女儿。

小男孩没有了父母管着,外婆只是管他一天三顿饭,至于白天他干嘛,没人管。于是小男孩开始和社会上的小混混混在了一起。开始每天还回来吃饭睡觉,慢慢的,连家也不回了。

小男孩好像十几岁的时候就死了。死在了一间小平房里,尸检后说是煤气中毒。他外婆说那孩子死的时候肚子里没有一粒米,也不知道多久没有吃饭了。

小男孩死后,他爸妈就离婚了。她妈处理完这些事又出去打工了。后来回家后,她用挣的钱买下了她姐的旧房子。她姐让她这样做的,说这样她就可以带着她爹妈一起生活了。她姐拿着卖房的钱去外地和她自己的女儿生活去了。

小男孩的妈妈一辈子的积蓄就买了套房,青年丧子,离异;壮年打工;老年养父母;而且她的兄弟姐妹不太待见她,一生孤苦。